LAN

浏览斑斓世界

0%

我刚读完了《最好的告别》,很庆幸我没有因为这本书的译名所散发出的淡淡的畅销书感而错过。当通本读完后,我感到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也许是一本帮助活着的人了解如何更好地死亡的书,我想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些信息,于是我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人在没有不测的情况下通常可以活好几十年。在健康的、尤其是年轻的人眼里,死亡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于是通常也不会关注人临死前的遭遇。随着现代医学越来越发达,更多的疾病可以得到遏制,人的生命在疾病后可以得到延长。但我们比较少有机会进入医院的急救室,去体验将死之人身上被插满管子,或者反复使用放疗和化疗消除手术已经无法摘取的肿瘤。这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描绘了这些情形。

作者阿图 · 葛文德理性而带着些冷酷地揭示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衰老的模式正在转变。过去,能活到老去的人不多见,而过去的老人常常是作为传统、知识的具象化代表,在家庭,宗族等社会结构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社会也会有崇老的文化。而现代化正在深刻改变这种平衡的关系,人们更容易活到老了,同时作为老人,权威性降低了,老人身上携带的由毕生阅历沉淀下来的知识和经验也不再那么珍贵。人的寿命延长,会改变老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家庭倾向于分开居住,独居的老人没有了家庭成员的照料。同时医学越来越发达,使得更多疾病都可以得到控制,人们形成了一种潜意识,仿佛疾病对生命的威胁可以一次次被医学所抵御,在各种深刻的转变之下,养老院应运而生。

养老院是一个集合了各种矛盾的地方,也是引出本书主题的一个核心:养老院面向的用户是谁?表面上,养老院是给老人们提供安全、庇护的居所,帮助保障他们的健康,延长他们生命的最后旅程。但作者指出,养老院实际上是给子女设计的。

辅助生活机构不是为老年人修建的,而是为他们的子女修建的。

我们自己想要自主权,而对于我们爱的人,我们要的是安全。

在书中的一个故事里,倔强的父亲宁愿独居,怎么都不愿意入住养老院。但在连续摔跤好几次后,他的行动力大大受损,女儿将他接到家里照料,这个过程让女儿家庭的生活痛苦不堪,他最终同意入住养老院。在园方的介绍中,整个卖点都是围绕着女儿的需求设计的:子女是如何希望养老院可以报障老人的安全、提供足够的护理。而老人们往往不能接受养老院的原因是:他的生活被剥夺了,他从此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为了安全的需要,老人被限制饮食和空间,可能无法随意走动,可能永远不能见到院子里的阳光,和像往常一样使用厨房。

为什么仅仅存在,仅仅有住、有吃、安全地活着,对于我们是空洞而无意义的?我们还需要什么才会觉得生命有价值?

入住养老院意味着接受自己行将死去,从原本的生活和意义中剥离,只能接受医学层面的保障和安全。

医学及其产生的照顾病人和老人的机构的问题,不在于他们对于使得生命有意义的事物有认识错误,而在于他们根本就没有认识。

一些人意识到这背后的深层问题,他们研究和推广了针对老人的一种新的学科:临终关怀,或者姑息治疗。作者介绍了美国几个不同的项目对姑息治疗的实地研究,他们建立了几个老人的乌托邦社区,采用与传统养老院完全不同的护理模式,减弱养老院属性,加强老人的自主能力和社区参与感,为入住的老人们提供“意义”。执行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引入了植物和动物,有的改造成老年社区,但共同点是:不强迫以安全为前提而限制老人的生活方式,允许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允许他们像在家里和社区里一样生活,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的保障。这几个项目的研究产生了令人意外的正向结果,老人们的生活活化了,平均寿命延长,护理成本反而降低了。

无论我们面临怎样的局限和阵痛,我们都希望保留我们作为自己生活篇章的作者的自主或者自由。这是人之为人的精髓。

它允许我们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驱使,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权利框架允许的范围内,成为他塑造的那个自己。

成为一个人的战斗就是保持生命完整性的战斗——避免被削减、被消散、被征服,避免使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和将来想要成为的自己相断裂。

姑息治疗冲击着固有的观念,但远远还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毕竟这背后的根本矛盾是,人面对死亡的态度。当病情已经发展到无可救药之时,人是否要接受将死的现实?是依靠医学尝试所有的可能性,承受可能失败的风险博取希望,还是顺应死亡的结局,但是让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尽量舒适、不留遗憾?书中几个案例反映出,采用了姑息治疗后,很可能患者的存活周期长过了医生的预期,而且他们将承受更少的痛苦,将更加有机会完成自己人生中最后的愿望,比如和家人待在一起,见见自己的朋友,品尝平时不能吃的美食。

恰巧在前几天,财新有这样的一则新闻:《研究:全球超7000万人需姑息治疗 中国阿片类药物使用不足》指出姑息治疗的巨大需求。

研究显示,1990年到2021年,全球姑息治疗需求增加了74%,在2021年达到近7350万人。在需要姑息治疗的人群中,来自中低收入国家的人群约占80%。1990年至2021年,中低收入国家对姑息治疗的需求增长了83%,相比之下,高收入国家仅增加了46%。

非临终患者的需求增加。从1990年到2021年,临终患者的姑息治疗需求增加了35%,而非临终患者的姑息治疗需求增加了一倍多,占2021年全球姑息治疗需求的63%。高收入国家中,非临终患者占姑息治疗需求约60%,中低收入国家占比超过75%。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想我将会有机会更多地思考衰老和死亡这件事,去严肃地面对、有准备地迎接终将到来的结局。

今天想要分享一点记忆碎片,因为担心什么时候又会忘记。

在我小的时候,农村里的房子通常是用土砖垒起来的。从深的土层里挖出细腻的黄泥,里面混着秸秆、麦壳,搅拌,在模具里夯实,晾干,形成一块块巨大笨重的土砖,在这样一层层垒起来,就形成了墙。在表面另外抹一层调好的泥土浆,墙就变得平整美观。

泥土的墙面晾干后都会龟裂,墙面上会形成密密的、随机样式的细小裂缝,形成了一些图案。小时候我睡在靠墙的床上,一转身就会面对着这一小块墙面的裂缝,我变开始观察这些图案。

不出意外,随机的图案背后总能被联想到一些特定的画面,这些画面曾经深深地植入到我的大脑里,在每个睡眠之前和我重逢。尤其是在当时刚好读过什么故事或者什么的,图案的某一部分可能突然就幻化成了一个确定的画面的场景,脱离了它原本的混乱属性,变得明朗起来。

我感到很有趣。好像古人运用想象力为星宿取名,这些原本不相关的形状,基于一些信息的输入,在我的大脑中变成了生动明显的画面,我知道哪些裂缝组成了一个人的形状,他和另外的人在如何互动,这个场景来源于我知道的哪一个故事。学完《夜走灵关峡》后,我在墙上一个角落找到了书中同款的风雪夜的画面;看到《平凡的世界》后,我在另一个角落找到了黄土高原上一个土梁上的人家小院的画面。

这面墙代表着贫穷。但它也给了一个小孩非常生动的东西。后来我的床靠着的墙都换成了砖墙、外面抹着水泥,又换成了涂料。墙面是纯色的,干净,没有什么裂纹。于是关于墙的想象的这些记忆封存起来了,以至于很多年都不再想起。

小时候,暑假的时候,我也在奶奶家小住,睡在她的床上。那是另一种记忆,那个房间更加低矮,灯光更加昏暗,床很高,爬上去的感觉给人兴奋的新鲜感。床褥下铺着的干稻草偶尔露出一点头,还能闻到一点香味。我翻过身,那面墙上铺满了报纸。错落层叠,装饰着墙面,我有时睁着眼读着上面某块的大字小字。在报纸的间隙,我也寻找着墙上的裂缝,等待它们中某个画面突然被我捕捉。

这些画面在最近,一些机缘巧合下零散地重新飘进我的记忆。就好像课本里学到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时候,当时我理解不了基于爬在墙上的一只蜗牛能产生那么多不明不白的联想,为什么人能写出一大段听不懂的东西,他们和墙上的斑点又有什么关系?后来我知道有些事情是经历过之后才会知道,或者说经过时间的酝酿才会历久弥新。

在我们短暂的人生中已经见证了很多变化。那是与幻想小说不同的、一点点到来的,可以让我们快速适应的变化,但回过头来看,这些变化还是如此之大,以至于30年前的景象好像已经变成了难以想象的历史。如果不是这些记忆碎片又突然再被捞起,我恐怕已经不能再想象这些墙上的裂缝组成的画面,以及曾经有过这些墙了。

不知道频道里有没有和我一样不喜欢iPhone拍照时锐化的朋友。准确说是不喜欢iPhone的deepfusion效果。在这里推荐几个我日常使用的第三方相机App,可以帮助我们拍出更加接近真实的、更柔的照片。

• No Fusion - 适合拍摄人像、de-fusion效果最好,采用默认的heif+设置直接拍摄就可以。看照片直观感受这个App似乎自带了一点点模糊效果,让照片更添了一点柔,可能不适合部分场景。

• PhotonCam - 在App内使用去锐化处理流程后可以拍出无fusion效果的照片,几乎可以赶上No Fusion。除此之外这个App还支持众多专业的拍摄功能,定制空间很大。

• ProCam - 老牌的专业相机App,买断式付费方式深得人心,默认拍摄模式下几乎无fusion效果,拍摄快速、果断,保存速度快,几乎赶上原生相机。缺点是UI凌乱,在着急时容易误操作。

• Dazz - 可能是小红书上最著名的iOS拍照App,本身是一款胶片模拟相机,但其中的Original和CCD两款滤镜提供了很好的去锐化效果、并且没有套用胶片模拟,很适合日常拍摄。注意使用Original滤镜时,如果再打开相机参数中的ProRAW,将实现更好的去锐化效果,从类似ProCam升级到类似No Fusion,但保存会更慢。使用Dazz的Original滤镜不需要付费。

• 即影相机 - 一款免费的相机应用,虽然本意不是为了de-fusion而开发,但设置为JPEG格式时,有着还不错的去锐化效果。这款相机本身也支持照片边框、多种滤镜等功能。注意格式为Heif时,调用的是原生处理流程,会失去去锐化效果。

我使用iPhone拍摄时通常就是在这几个相机App中换着用。但是拒绝deepfusion也是有代价的,苹果永远会出一个选择题给我们,而不是允许我们通过一些捷径。上述App基本上都是通过记录ProRAW文件后再输出为压缩格式来保存无锐化效果的照片,因此处理的流程需要耗费时间,使得我们无法快速拍摄多张照片。如果拍多了,还不能马上退出App,需要等照片处理和保存完毕,否则可能丢失。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用上述App拍摄时发现快门较慢,拍摄的失败率会加大,在比如拍人的时候,此时的光线条件可能不适合使用这些相机,还是需要使用原生相机拍摄,能拍到比拍好强。另外也不是很推荐用上述App拍摄Live Photo,虽然他们好几款App都有记录Live的能力,但第三方相机绝大多数都是按下快门才开始记录的,需要举着手机等待3秒以上等待录制,等待的过程非常尴尬。

如今谈到“自媒体”,如果谈到他们以什么形式存在,我们第一反应通常会想到抖音、小红书或B站的账号;如果谈到他们的产出什么类型的内容,我们第一反应通常是视频、图文。而拥有一个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维护内容,在今天已属于小众的选择。拥有网站的这些创作者,维持网站运转也已越来越力不从心。时代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转变。浏览器的收藏夹,在伴随我网络冲浪的这么多年里,承载了很多时光的印记,在收藏夹中的很多网站在这个时代浪潮中已经悄然离去。

独立网站的流量不断降低、所产生的收益无法覆盖创作者的投入,被关闭是一个经济上理性的自然结果。哪里有用户,哪里就有内容,创作者自然会转向更健康的内容生态。运营一个网站需要方方面面的成本,而在成熟的创作者平台上开一个账号是分分钟的事情,创作者几乎所有精力都只需要放在如何产出创作内容上面。网站,对于普通创作者来说,只会是个越来越遥远的选择。

今天聊到这些是因为我在随便打开浏览器的某个收藏夹时发现数码多(soomal.com)的网站打不开了。直觉告诉我可能他们关站了,Google了之后证实了这个猜测,原来他们前几个月,在成立15周年的时候就宣布了将要关站的 决定 。我不是这个网站的常客,在这么滞后的几个月后才在这样一次偶尔的浏览中得知关站的信息。

更早一点的时候,抽屉新热榜关站,也引发了人们一阵唏嘘。即使现在仍在运营的网站,境况也不算很健康,比如历久弥新的煎蛋网,即使已经是国内现象级的站点,站长Sein也遇到了不少难关,上次与视觉中国的诉讼差点搞死网站。国内出名的TMT媒体晚点LatePost,网站的流量相比微信公众号也不足挂齿。曾经的牛玩早已过眼云烟,现在还在的数字尾巴网站不温不火,互动极低。chiphell首页文章每篇也是几千个的访问。有一些网站已经积极拓展新的流量主阵地,比如煎蛋的无聊图公众号(现在叫王摸鱼),晚点新闻从最初就重点在微信上分发,爆款频出,甚至豆瓣也积极在每日豆瓣公众号上推送站内精选内容,不仅可以轻松阅读十万+赚些广告分成,间接还可以反哺站内的流量。

随着微信、小红书、抖音愈发抢夺用户的时间,整个网络生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永恒的去中心化争论愈演愈烈。我不打算在这篇小短文中去聊去中心化这个大议题,在未来也许我可以严肃地讨论这件事。但我想在这里表达这样的感受:以公开的网页形态存在的内容,是对所有人最公平的内容,是网络世界中的宝贵财富。现在存在着像平行世界一样的若干个平行网络空间,那里也许很热闹,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但如果我们不穿过通往那个网络的虫洞便永远不会知道那些信息的存在。这是万维网发展到今天的一种很遗憾的局面。

你会订阅付费新闻媒体吗?你正在为哪些媒体付费呢?你每月愿意花多少钱在新闻媒体订阅上呢?

在新闻和媒体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两个观念的焦点:个性化的新闻分发,以及为新闻付费。这两件事分别在各种争议中徘徊向前,最终基本上形成了某些共识。对于付费而言,现在人们基本上不再讨论应不应该付费,而只是说付多少了。

The Verge在最近的Installer专栏中做了关于新闻消费习惯的问卷。其中得到的信息也很符合我们的认知:大部分用户只需要少数一两个新闻媒体,并更可能是大媒体。纽约时报的用户最多、华盛顿邮报和经济学人也很多、一些人读华尔街日报、也有人读大西洋。这个抽样结果与2021年FIPP公布的数字媒体订阅榜单很接近。老牌的媒体还是大家付费的首选。不过我们也可以在其中看到一些并非新闻机构的平台在快速成长:Medium在榜单中位居第9,Substack位居第15。在2023年,Substack的一系列动作让它进一步走向大众,也稳稳地抓住了Newsletter的市场。

即便更多人接受为新闻媒体支持订阅费用,媒体们的生存环境还是很艰难。但反过来说,纵然媒体仍然过得很难,订阅的费用对于普通人来说也确实很贵。老牌的媒体即使有用户的规模优势,可以在订阅价格上做出很多折扣,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比较难支撑同时订阅多家媒体。我查了一下几家主流大报的名义订阅费用:

  • 纽约时报:90美金/年(第一年10美金)
  • 华盛顿邮报:70美金/年(第一年29美金)
  • 华尔街日报:4.99美金/月(可优惠至2美金)
  • 经济学人:209美金/年
  • 金融时报:369美金/年
  • 大西洋:79.99美金/年
  •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财新。在上面那个FIPP的榜单中,财新首次名列第10,也是中国地区唯一一家媒体。财新通的价格是648元/年,99.99美金,也不算便宜。

我自己的选择:华尔街日报,去年的订阅刚刚到期了,今天renew了一年,也促使我想要写下这一篇。在对比了纽时,华邮和WSJ后,我感觉到WSJ的写作风格比较对我的口味,新闻有分量、有很多独家,也有财经媒体的专业感。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WSJ的折扣很多,他们投放了很多优惠渠道可以每年都以2美金/月的价格订阅到,着实性价比。而用户最多的纽时,我的感受却不如WSJ,比如突发新闻更慢、每日新闻生产数量更少、独家内容更少、立场摇摆等,给人的专业感要欠缺一些。

搭建了一个新的博客。

通过这个博客也在一步一步熟悉Git,GitHub,vercel,hexo等一系列的工具。后面希望频道里一些比较长的文章也记录在这里,当做一个方便查阅的公开的存档库。

而且另一个动机是,去年买的域名一直没有场合使用,一年都要过去了,搭建一个博客也算是让这个域名没有白费吧。

我没有代码基础,虽然我在软件开发的工作环境中,也对系统和软件设计有一些粗浅的理解。但是让我上手去操作一个博客框架,在本地做调试,上传到GitHub,部署等等这些流程,还是有些困难。这个周末两天时间花了好几个小时,磕磕绊绊地理解每一步操作,去分析各种报错,反复部署和删除项目,终于一点点走向了成功。网站可以访问的那一刻我反而没有成就感,只是感叹于现在技术的复杂度与我跟上行业的难度。

anyway,这个博客可以访问了。